數位公民 - 靜宜學訊
跳到主要內容區

數位公民

ImgDesc

 

多年前主持生師座談會,發現同學們的發言比較偏向情緒或批評,當時我特別鼓勵同學除了批評外,還可以提出建議方案。近年來同學們在座談會的發言經常是觀察與建議,甚至自己做問卷調查專案報告,希望相關單位依其分析進行改善。這就是公民力,經由彼此對共同議題的關注產生力量,然後透過各種機制解決問題。

許多孩子在國高中時期沒有參加過服務性社團,或僅是為了升高中、大學能加分,拜託親友安排當志工,卻未實際投入服務工作,只是湊志工時數,根本無法體認什麼是「公民」。進入大學後,由於公民素養的基礎不穩,沒有思辨、產生議題,然後解決議題的實務經驗,當面對社會議題時,便只剩年輕人的滿腔熱血,沒有判斷、解決問題的方法。

太陽花學運讓台灣社會看到同學們自主分工,主動參與社會的積極態度,對於數位媒體的運用和表現也超出傳統媒體的想像,這是我們需要向年輕人學習的。不過,公民力的展現是創造雙方都可以平等對話的開放平台,對不同的意見要尊重、包容,同時要有判斷資訊真偽的能力,一昧地謾罵或是人云亦云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混淆了焦點。再者,要培養與人對話的能力,不僅能看懂圖文、影音的背後意涵,還必須能提出自己的觀點,方能建立與人相互交流的能力。

現代數位公民除須具備一般公民素養,還需擁有電腦、媒體及網路等素養,而且必須注重禮儀、法律及安全等問題。由於網路不受時空限制,在使用上要更加謹慎才不致被詐騙集團盯上,或是花太多時間逛網路、玩遊戲等,失去與家人朋友實際相處的機會,甚至影響健康。

公民力的培養在於情境教育的創造,從生活經驗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數位媒介是工具,也是生活,當人手一機愈來愈依賴網路,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勢必加劇,如果你還停留在僅轉貼PO文
的階段,開始練習寫下自己的想法並Line出去吧!



文 / 靜宜大學校長 唐傳義         採訪整理/鄭曉芬     

出版 /《靜宜學訊》2015年1月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