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用一致的可能─淺談現代中文人的學養與應用取徑 - 靜宜學訊
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用一致的可能─淺談現代中文人的學養與應用取徑

「原住民族勞動故我在系列紀錄片-夏曼‧藍波安-飛魚將來」蘭嶼拍攝現場
「原住民族勞動故我在系列紀錄片-夏曼‧藍波安-飛魚將來」蘭嶼拍攝現場


在雪崩式少子化的年代,不談招生而談學養取徑,看似有些陳義過高,但暫且放下招生策略、錄取標準、面試重點等形式與技巧的規畫,回到一個系所招生本質面來思考,學養與應用的內涵展顯,仍是值得留意的大問題。

現代相關中文學系的課程規劃,據我觀察,近20年來,大致依循著現代文化產業及消費模式而產生漸變式的發展,尤其在生產模式、消費需求及創新知識投入的三重變易之下,舊有的課程如中國文學的詩、詞、曲、散文、文學史、思想史、小學等「傳統疆域」日益讓位於實務應用、文化企劃及行銷、文化傳播與媒體、出版編輯、策展活動甚至社區營造等領域,因此呈現出跨域連結與整合運用的特色傾向。

而從教師的學術研究與產官學計畫案執行層面看,學術研究固然仍維持著核心價值的重要地位,但其文學研究及教學活動應用於文創產業範疇如文學旅遊、文化導覽、獨立書店經營、策展表演活動、社區營造及媒體傳播、出版編輯、戲曲劇本、師資培訓等相關領域的連結,益發多元緊密,但主要仍是以文學應用為核心。簡言之,其發展路徑大抵以文本、理論研究及教學、實踐結合所得為基石。

如本校台灣研究中心委員汪淑珍教授(兼任中文系主任)多年來對於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多角經營,彭心怡副教授在客家文化研討會的規畫執行、客家文學的創作推廣,台文系黃國超副教授在原住民文化及人權議題的計畫執行與研究等,均粲然可觀,尤其在結合課程教學、學生助理的培訓及參與,更落實理念傳承與踏實踐履的精神,相信本校各系教師在學用兼顧的面向也有許多傑出表現。

而筆者近五年來,也擔任一些官方計畫的主持人,如執行「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維運管理計畫」(台中市文化局108年)、「新北市傳統工藝保存維護計畫-製墨及銅鑼工藝」(新北市文化局108年)「大台中紀事紀錄片—瓦歷斯‧諾幹—原來在這裡」製作人及腳本(台中市新聞局109年)、「吳濁流文化導覽資源手冊田調及製作」(苗栗縣西湖鄉公所109年)、「臺中作家典藏館瓦歷斯.諾幹特展規劃及文案撰寫委託案」(台中市文化局110年)、「原住民族勞動故我在系列紀錄片-夏曼‧藍波安-飛魚將來」製作人及腳本(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110年)、「瓦歷斯‧諾幹文學學術研討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11年)、「「蘭嶼時令」之口述訪談與影像紀錄計畫」(國家海洋研究院111年),今年則負責「文觀創意與實踐─2023南投學研討會」、「南投縣母語燎原-台語推廣計畫」(南投縣文化局112年)等計畫,大多與文學、文化資產、文化園區管理、會議展演、影像紀錄、田調紀錄、出版編輯等有關;而這些活動也與筆者在校開設「出版編輯與實務」、「文學資產應用」、「文化行政」等有緊密的連結。而這些計畫的順利執行,除了筆者擔任理事長的「社團法人台灣展創協會」基本團隊之外,更結合社會上相關專業社會團體、公私機構等資源,方能圓滿結案,累積能量;更重要的是,幾乎每一計畫的執行均有本校、系學生助理的參與,一來創造有學習性的工讀機會,二來讓學生做中學,與課堂所學相印證,三來讓學生增加相關的實務經驗,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有時學生會困惑的詢問我,學這些傳統學科有什麼用?我說,我也不知道你將來會怎麼用?事實上,你更應該問自己學到什麼?學會什麼?學以致用的前提是學,學到什麼?再來談用什麼?怎樣用?

多年來不論是自身或是同儕師友,在教學、研究、產學、服務四大面向的整體發展,均是朝著學用一致、互不偏廢的方向邁進,略加整攝,大致是文化資本、文化創意、文化行政為三大基礎,文化資本為傳統與現代文本的學習吸收,評論賞析,及相關小學-文字、聲韻、訓詁的知識養成(對於中小教師學程更屬必修性質),將其內化為文學人的基本素養。文化創意則是跨域、會通、新變、轉譯等面向的文化再加值,可靈活應用於諸多面向。文化行政則屬管理、實務經驗的真實踐履;三者緊密聯繫,互為助力,而這也正是筆者認為─現代中文人學養與應用的取徑。

 

圖文 / 中國文學系  陳敬介老師 (兼任台灣研究中心主任)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