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科技與生態共舞:自然生命新視界

ImgDesc


或許有人會問,明明走入戶外的自然環境就好,為什麼還要帶入環境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教育,這樣豈不大煞風景?

那麼我們來看看生態人文系的同學跟著導覽老師走會發現什麼?一起走入大肚山上的瑞井社區,這個老社區的紅土厝背後拔起高樓大廈,但是通過古道、古井和農田就有大肚山難得的森林,這片森林像是寶藏隱藏了許多未知生物,但是我們是為了蝴蝶而來。古道上有幾位登山客快步走著,與我們擦身而過,想必如果我們是自己一個人來,或者是好友三三兩兩來,或許也會像這些登山客匆忙,為自己設定好路程和時間,限時完成攻頂的目標,路上的風景會跟我們一樣只是一瞥而過,這片森林和其中的生物只會是身後不斷後退的背景,但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扮演起尋寶玩家,一路上走走停停,走的路不遠,花的時間卻很多。

開啟「天」眼
初來乍到同學們東張西望,到底要看甚麼呢?老師指向樹葉上細如私的斑紋或是突起的異物,原來是小毛毛蟲咬過的痕跡,或是誘發的蟲癭,翻起樹葉的背面或者包裹的葉片,破解毛毛蟲的隱身術,拾起不明的組織,原來是蝴蝶羽化後留下的蛹殼……,老師像是給同學開了「天」眼,懂得追蹤生物活動的軌跡,就能找尋到隱藏的生物,就能找到上天賦予每個生物適當的位置,找到生物和生物、和環境間的關聯。原來,蝴蝶的幼蟲很挑食,有他固定偏好的葉片,不是媽媽指定的,他可是不吃的,像是大肚山常見的紫斑蝶是斯氏紫斑蝶,偏好的就是羊角藤,因此我們要尋找紫斑蝶的卵,就要翻找羊角藤的葉片,如果世界上少了、滅絕了某種植物,相應的就會有某類蝴蝶跟著變少、滅絕。

五感欲求的生命
就像毛毛蟲身上的花色是在偽裝,讓自己能夠融入森林隱蔽自身,自然也對我們隱藏起他的奧秘,就算老師提示了線索和藏寶圖,我們還是必須自己追逐,在互動中以自己身體的五感交流。將蝴蝶從捕蟲網取出,我們觸碰她柔軟的身體和翅膀,可以感受生命在振翅和扭動中踴動著,翻找翅膀上近身旁抹著的淺灰雄性性徵,刺激蝴蝶伸出雄性交配用的毛筆器,會聞到濃郁香味濃縮他拜訪過的草原和花卉。儘管,蝴蝶在我們手中掙扎,他會呈現假死的樣態,以捕食者對於不動生命的對象沒興趣,而尋求逃生的機會,就算我們放開他的翅膀,還是短暫停留在人的手心上,人們誤會蝴蝶是會眷戀,但是實際上是誤會一場,就像紫斑蝶黑色的翅膀在陽光下會向我們呈現出藍紫色,人們稱呼為幻色,這種夢幻的美麗色彩忽隱忽現,讓我們搞不清楚,到底是蝴蝶本身擁有的美麗,還是我們眼睛欲求所產生的美麗,在放走蝴蝶後,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心也跟著飛走。
再怎麼美麗的蝴蝶,有人覺得不過是另外一種飛行的「蟲」,會覺得陌生,甚至是害怕和厭惡,但是我們不只是與生物接觸,還是與生命接觸,也是與生命的奧秘接觸。蝴蝶的生命從幾個月或者不到一年,但是卻能完全變態,從地面上蠕動的幼蟲不斷蛻變,經過蛹羽化成為可以飛上天的成蟲,像紫斑蝶羽翼是那麼的脆弱,卻能夠乘風而起飛過整個台灣度冬,循著氣味成雙成對百萬年地繁衍下去。是以,蝴蝶的生命遠較我們想得精采,背後的力量遠較我們強韌,認識和親近可以跟著蝴蝶不斷轉換視野,讓我們的生命變得多采多姿和充滿活力。

科技加持的全球生態視野
我們生態人文系的學生也學習無人機攝影、GIS系統、AI應用、3D建模,乍看之下像是與自然環境無關,但是這些科技發展要能夠建構更加細緻的系統,都爭先挑戰自然的奧祕,作為生態人文系的學生則是為了尋求從空中、從全球的新視野去認識自然,從學習建構數位系統去思想生命。生態科學的知識不只讓我們了解環境變遷,也觸動我們反思人類在當中應負的保育責任,在生態實踐中投入改善的行動,透過學習ESG的企業永續經營,未來能夠投入企業,協助承擔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將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立基在尊重自然生命。在與自然連結的體驗中,會對於自然生命的價值給予積極肯定,不只是感動自己的心靈和生命,在環境教育和綠照顧的訓練中,能夠將這份感動傳遞給社區和個人。讓我們的社會從企業到社區、個人不再追求自我滿足,而是如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教諭所號召的,朝向自然和生命進行「生態皈依」,體驗到萬物有「共同的家園」作為生活的根基,追求自身提升到超越層次,與自然、與生命和好合一(EcoOne)。

 

文 / 生態人文系 林靜秀老師
出版 / 2025年3月21日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