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政府的網路金融世界
這個世代,總有讓人驚奇的科技或發明,他們也劇烈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網際網路、從 1G 到 5G 的無線通訊,再加上iPhone、Android 等智慧手機的强大運算能力與應用整合創意,大大翻轉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過程也總會有很人藉著這些新科技之名,在金融市場大量的吸收投資資金,這些資金,有些變成科技成長的動力,但也有一些轉變成金融市場的危機或泡沫,重創世界的經濟,例如西元 2000 年的網際網路泡沫。
近幾年,又一個很具有開創性甚至顛覆性的新技術與商業運作架構正在擴展,他在多種面貌下慢慢被導入我們的商業或金融市場,甚至可能改變我們未來的商業金融運作體系,很值得我們關注。與它相關主題有區塊鏈、虛擬貨幣、NFT、Web 3.0,甚至元宇宙。他會是下一個攪動我們生活形態的浪潮,還是只是柑仔店到便利商店的演化,或者只是炒作者為牟利而誇大的議題?
故事的起源,是1979 年一個電腦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加密的資料結構(雜凑樹),可以將資料區塊鏈接起來層層加密認證(區塊鏈),任何一個區塊資料被篡改,都會被檢查出來。到 2009 年,知名的 Bitcon 問世,就是以區塊鏈基礎來記錄虛擬貨幣交易賬目,賬本資料分佈在成員們的電腦中,賬本的任何變動,也都要經過多數成員的確認與認證,所以交易資料不會遺失,交易資料也無法被篡改。這樣的交易方式是分散式的,可以免除中央控管,自由度高,也受到多方歡迎。
接下來,Ethereum 也建立了區塊鏈平臺,除了虛擬貨幣以太幣,還提供智慧合約的功能,也就是說,除了虛擬貨幣的交換,平臺上的使用者之間還可以自行建立明確的交易合約,這個合約公開在平臺上,並得到大部分成員的驗證,所以沒有人可以片面違約。比方説,我們在平臺上建立了一個租借影片的合約,平臺上會記錄這個合約的繳費狀態、租借期間、租借者的權力與規範,内容都經過多數成員的確認,整個過程都被公開驗證,合約的執行,可以在平臺上得到保證。這樣的平臺,也讓企業與銀行金融業產生高度興趣,可以讓他們有效率的進行他們與客戶之間的交易。
另外,著作人也可以透過區塊鏈平臺,宣誓自己的著作權,因爲沒有人有辦法篡改文件的著作者,這個概念產生 NFT (非同質化代幣)。每個作品就是一個代幣,你可以購買這個代幣(作品),購買的過程,代幣的作者、賣家、買家的資訊,也都被簽署在區塊鏈中,無法篡改,所以你可以合法透過購買來擁有作品,但其著作權卻仍然明確歸於原作者。
接下來,將這些技術加入我們現在的互動協作 Web 2.0 平臺,應該可以稱爲大家普遍認知的 Web 3.0 (雖然它似乎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他與 Web 2.0 的差異,就是大家熟知的去中心化,網路雲上不再以 Google、Meta 這些平臺爲主,我們也可以依賴他來處理生活上的一些交易,優點(也是缺點)是少去了一些内容的監管,大家的互動會更自由,但也可能更極端。
當然,每件事都有好與壞的兩面。區塊鏈造就了不必受監管也不會被篡改賴賬的可信任互動交易環境,但是也因爲不受監管,讓他成爲有心人士上下其手的場域。就如網絡泡沫,有人藉助這個新技術,炒作虛擬貨幣的未來,讓投機者在這個市場血本無歸(請參考2020~2022期間的比特幣價格)。最近 Web 3.0 受到部分人士的吹捧,也有點類似 2000 年前的網際網絡,在投資市場吸收大量資金。沒有監管的金融市場,也容易淪爲洗錢的工具,就有人透過設立假的虛擬貨幣交易所來欺騙交易人。虛擬貨幣因爲是依靠網路運作,於是就有受到網絡駭客攻擊的情況,也多次被盜取加密相關資料進而盜取虛擬貨幣。虛擬貨幣市場最不想碰到的事情,也就在最近(2022/11/11)發生,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交易中心 FTX 疑似因爲挪用公款以及沒有風險控管能力無預警聲請破產,光台灣就有幾十萬人受害,存放在平臺的虛擬幣可能無法取回,損失金額都不小,卻有人怪罪政府沒有負責監管,似乎很矛盾。總之新科技可能爲我們帶來轉變與方便,也可能值得我們去注意進而擁抱,但在沒有成熟的環境可以配合的情況之下,大家或許還得有一些些的防備之心。
文 / 資訊工程學系 羅峻旗老師
出版 / 2022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