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利潤的幸福人才
補習班是一個追求利潤的教育事業,博幼基金會是給弱勢孩子補救教學的教育事業,兩者都是教育卻天差地別。
補習班賺很多錢,名師從南到北跑攤也賺很多錢。博幼基金會,每年的營運都是靠捐款,去年有企業停止捐款,上千萬的資金缺口造成營運問題,現在透過廣播募款,請大家關懷弱勢學生。
明明做的是同一件事,只是一個為有能力付錢的孩子,另一個是給弱勢的孩子,兩者之間難道沒有任何得以互相移動的可能?今年沙鹿地區的博幼,十七個孩子,只有一個沒申請到學校,有兩個上台中一中,非常厲害。孩子來自弱勢家庭,可以把他教到台中一中,這樣的教育方式比很多補習班都好。
有位補習班老師買幾百萬的音響、超跑,只因覺得生活無聊。博幼基金會的信義鄉督導在山上教小孩,他賺的錢少,車子也老,得用錄音帶轉接線才能聽MP3,但他每天都覺得自己非常有價值。這兩者極端不同,一個很有錢,但覺得生命沒意義,另一個沒有很多錢,仍覺得生命很有意義,兩者之間的問題在於人才是用什麼樣的方式進入職場。
企業追求利潤,非營利組織追求意義。一個社會企業要能解決人的問題,製造帶來幸福感的產品,同時有好的營運才能永續生存,非營利組織要能有企業思維,才把幸福轉成能永續經營的價值。現在兩者各在天平兩端,必須靠創新、創意來跳脫原來的窠臼,用不同的方式做組織和產品設計的運作,彼此才有往中間流動的機會,而我們所要培育的就是具備創意創業能力的人才。
沒有人能預測同學將來會去那裡就業或是創業,但是只要經過創意創業的訓練,他就有能力為所服務的組織提供新的元素,無論是往社會企業的模式前進,或是幫助非營利組織擁有自給自足的營運能力都能為人類帶來幸福,而他自己也能獲得幸福。
文 / 靜宜大學校長 唐傳義 採訪/鄭曉芬
出版 /《靜宜學訊》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