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心靜 - 靜宜學訊
跳到主要內容區

美在心靜

ImgDesc

 

從小我爸強迫我練習寫毛筆字,每天都要磨墨、練大小字,寫得心不甘情不願,非常痛苦,後來變成只要看到需要動手的美術、勞作,我就心生恐懼。

或許是啟蒙教育太早,影響肌肉發展,讓我在需要動手做的實務課程成績都很差,反而擅長抽象式的理論。不過,人本身的內在渴望,會導引自己找到得以相印的感動。

小學午餐時會播放古典音樂小品集,可以聽音樂又能吃東西,是我一天最快樂的時候,所以覺得音樂很美。因為喜歡,就想多了解一些,再加上國中的升學壓力,很少有體育課、音樂課,所以我很珍惜過去經驗帶來的幸福感。即使大家都不喜歡上樂理、看五線譜,老師又很嚴格,我都非常認真練唱或學樂理。當自我要求獲得老師的肯定時,感覺努力得到回饋,就愈來愈喜歡音樂。

高中時期,我很想學樂器,然而家境因素沒辦法學小提琴、鋼琴,我就選擇了最便宜的樂器─口琴。由於口琴得用手操控、還要動手拆洗、調音等等,漸漸地對動手做的抗拒感便消失了。所以藝術是透過聲音、影像等各種媒介產生感動,然後從中找到喜悅,自然地讓外在和內在的自我對話。

家長對孩子總有許多期待,但當他的心還沒有準備好時,給再多再偉大的東西,他也吸收不了,反而容易造成負面效果。在美感教育之前,應該多接觸,找到感動,才能調整內心的平衡,啟發學習樂趣。

有次我利用兩個會議間的空檔,跑去歷史博物館看江大海回顧展。一進入主展場,只見牆上一大幅一大幅灰灰的色塊,錯以為自己跑到還在裝修的場地。畫作怎麼沒有圖案,沒有細節,全都是灰色?實在摸不出頭緒,就先到展場內的畫室
看小幅作品再繞回來主展場,這才發現灰色壓克力媒材裡的漸層、雲彩和色點。那是很微妙的變化,沒有靜下心來,便無法察覺畫作裡天地宇宙的深遠情境。

不要急著填補生命的空缺,沒有靜下心來,很多東西都將視而不見,當心真正靜下來之後,你才會看到世界的美。

 

文 / 校長 唐傳義 採訪整理 / 鄭曉芬  

出版 /《靜宜學訊》2016年1月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