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所欲施於人 - 靜宜學訊
跳到主要內容區

已所欲施於人

ImgDesc

 

「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瑪竇福音 七,12

依據《天主教大學憲章》在靜宜大學實行細則當中,論及靜宜的使命時指出:本校是一所天主教高等教育機構,我們秉持校訓「進德修業」致力實踐全人教育,致力主顧修女會以愛教育學生之精神,分享並傳揚基督福音。遵循天主教的理念和原則,在維護學術自由原則下,於從事教育、研究和服務時,必須能真誠追求真理及跨領域合作。在論及社群時亦指出:本校管理者應對教會具有承諾,願意以實際行動表明天主教教育精神與價值,校長、副校長和校牧應捍衛天主教精神與價值,並應身體力行,董事會、校長、校牧及所有行政主管,在所擔任之行政與學術職務上,有責任維護並強化學校本身天主教大學之身分與特色,傳達天主教教育精神與價值。在論及教會內的靜宜大學時指出:宗教輔導室和校牧,負責強化所屬成員及不同宗教背景學生的靈性生活;並與校內教職員工生信仰團體合作,以分享及實踐基督信仰。 (註一)因此,「真誠追求真理」和「強化靈性生活」,成為本校使命與發展的特色和核心價值。

在通識教育中心所開設的課程當中,則以「人生哲學與幸福和諧」和「宗教信仰與靈性生活」這兩門課程,最能代表本校在使命與發展上的任務,也是我最喜愛敎授的課程:主顧聖母
在「人生哲學與幸福和諧」課程當中,會向同學們介紹古今中外哲學家們對人生的論述,做為追求幸福和諧生活的反思議題。在人生哲學的基本問題方面,包含:人生、人性、人格、理想、創造、自由、和諧、修養、審美、意境、德行、道德、良心、命運、信仰、宗教等議題。在課程精進和跨域合作方面,則融入常見的人生問題,例如:同居試婚、離婚、墮胎、自殺、安樂死、責任、孝順、痛苦、性情、欲望、溝通、快樂生活、自處困難、面對孤獨、真與假、善與惡、義與利、美與醜、聖與聖人等議題。(註二)在課堂當中也一定會提到至聖先師孔子的儒家思想:「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你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也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在今天的社會上能夠做到這點,其實已經不錯了,已經可以減少許多的過失,但終究還是消極的行為。

在「宗教信仰與靈性生活」的課程當中,會向同學們介紹,世界各大正信宗教的信仰。對已有宗教信仰的同學們來說,可以更了解自己的信仰;對還沒有宗教信仰的同學們來說,在大學的通識教育當中認識了信仰,未來在人生的旅程中,如果需要追求信仰時,已有了基本概念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宗教;至於對傾向無神論的同學們來説,可以了解、認識,甚至欣賞不同的宗教信仰,更何況一個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每個人都需要靈性生活。在介紹佛敎的信仰與靈性生活時,則會探討佛敎創始者釋迦牟尼佛所倡導的「慈心」與「悲心」;在介紹道敎的信仰與靈性生活時,則會探討道敎敎主張道陵天師所倡導的「濟世利人」;在介紹伊斯蘭敎的信仰與靈性生活時,則會探討穆斯林信仰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倡導的「和平與天課(施捨)」。當然,在介紹基督宗敎:天主敎、東正敎和基督敎的信仰與靈性生活時,則會探討建立基督信仰的耶穌所倡導的「愛」:「我給你們一條新誡命,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望福音十三:34。耶穌更積極的説:「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瑪竇福音 七,12,如果以孔子的口吻來説的話則是:「已所欲,施於人」,意思就是:「你們希望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別人」。

讓我們儘量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在各方面多幫助別人,鼓勵别人和安慰別人,例如:常設身處地替人往好處想,有人得罪我,我們可想他不是故意的,也許他身體不好,情緒不好,受了打擊才說出這樣的話。在言語方面多說鼓勵安慰等積極的話。行為方面,多具體幫助人,另外也幫助人去敬天愛人,和多注意靈性生命的事。愛要愛得徹底,所謂「幫人幫到底送人送到家」,耶穌就是愛人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我們不要只有口頭上愛人,或只做表面文章,這對實踐耶穌基督的福音和價值觀來説是不夠的。 我們愛人到「有愛無類」,就是什麼都愛,連仇人也不例外。耶穌說過:「當愛你們的仇人,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這樣才成為在天大父的子女。…你們若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竇福音五,44-48。就是從心裡寬恕別人,而不懷恨在心,為仇人祈禱,使他們改過遷善,見面要有普通禮貌,不要冷戰但也不必過份親熱。(註三)

聖母堂愛的德性是需要發展的,但如何發展愛德呢?要發展愛德,應常常存想愛德是耶穌給我們的新命令,而且也是將來公審判時的標準(參瑪竇福音二十五:31~46)。除去愛德的阻礙:罪惡,使我們與天父及弟兄姊妹們重歸和好,後者是愛情的聖事,愛情之源耶穌親自到我們心中來,豈有不加增愛德嗎?最後,多做利他、助人的事, 自然會加增愛德。聖德肋撒修女曾說:「今日最大的病,不是癩病,也不是肺病, 而是被人遺棄。今日最大的罪惡,是缺乏愛,對貧病人的冷漠無情。」可見這個世界多麼需要愛。(註四)

聖保祿宗徒曾反思耶穌基督「愛」的福音説:「我若能說人間的語言,和能說天使的語言,但我若沒有愛,我就成了個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奧秘和各種知識;我若有全備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沒有愛,我什麼也不算。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永存不朽』」格林多前書 十三:1~8a)。

我們大家一起勉勵吧!

 

文 /  校牧、通識教育中心宗教與哲學思維學群召集人  楊安仁神父
出版 / 2020年06月09日
 

註一:參《天主教大學憲章》、《天主教大學憲章》在台灣施行準則、《天主教大學憲章》在靜宜大學施行細則。
註二:黎建球編著(2017)。人生哲學。台北市:五南。
註三:陳百希編著(1991)。主日靈修。台北市:光啟。
註四:同上。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