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做食農 地球健康樂共榮 - 靜宜學訊
跳到主要內容區

隨手做食農 地球健康樂共榮

ImgDesc

 

記得小時候,常常聽到一句諺語,「呷米不知米價」,字面上意思是說這個人命好,不知道物力維艱,但其實深入思考,以現今這個社會來說,指的是大家對飲食來源掌握能力不足,對於當季時蔬、作物生長特性及環境更是毫無頭緒,常久下來,造成對農食的疏離及陌生;加上,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若只單靠法律系統的監督或管制,真的是緩不濟急,遠不如大家自己努力培養正確健康飲食觀念,提升辨識健康食材能力。那麼,大家要如何將飲食及農業教育落實在生活中,隨手做食農呢?

在大學裡推廣食農教育其實有一定的困難度,因為許多學生都外宿,要自己煮食、接觸農產品,會牽涉到空間、經費、不認識食材等問題,有的學生只認識地瓜葉,就算是空心菜、青江菜,都管它叫地瓜葉,有些學生更是完全沒有接觸過農務,不用說不會種菜,可能連澆花器都沒拿過。不過,不會種菜沒關係,至少要學會如何挑菜,知道食物在生產及加工過程是否符合規定、是否真材實料,或是要確保選擇的農產品安全無虞吧?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其實沒想像中的那麼難,農委會為推廣食農教育,於107年10月13日起將每月15 (音同食物)日訂為「食物日」,推動食物日「三要一不要」口訣,希望藉由此拋磚引玉,邀請全民共同推動「每月15食物日」運動,共享在地當季食材、珍惜食物不浪費,讓食農教育成為全民運動。

一要:在地食材當季吃
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甚至各國的蔬果,不過你知道嗎?許多非當地或當季的蔬果,甚或是進口的蔬果,為保持外觀青翠,需經過製造加工、包裝、運輸配銷,以及冷藏保鮮等方式來販售產品,整個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影響。

為避免食物生產過程中製造大量且不必要的二氧化碳,透過「吃在地,食當季」的落實,則可以減少碳量的排放;加上在適合的季節裡栽種的蔬果,蔬果往往可以生長良好,營養價值相對豐富,也比較不會有病蟲害的問題,自然無需用藥,加上產量多,價格自然便宜,大家不僅可以省荷包,也可以吃得比較安心。

如何得知這些蔬果是否是當地當季呢?首先,購買時請注意看產地來源,越近越好,至於是不是當季,可以可以直接到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首頁查詢「農產品產地產期」(https://www.a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103),就可以查到當月盛產的蔬果、花卉甚至是雜糧作物哦!

二要:揪人共食快樂吃
研究顯示不管是親子共食、社區共食還是三五好友一起共食,都有其優點。在2011年刊登於兒科雜誌、回顧17篇以2-17歲兒童與青少年的研究指出親子共食除了可以讓親情增溫,調查也發現,每周至少三次和家人一起用餐,能減少20%吃到不健康食物的機會,減少35%暴飲暴食行為,以及降低12%過重的風險,且相較之下,共食家庭的孩子,比較不挑食,孩子也會吃到比較多的健康食物,喝較少的含糖飲料。而社區共食則發現有助於銀髮長者促進食慾和營養吸收,降低失智之可能性。

其實,人類原本就是群居動物,而共食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人際交流,過程中還可以享用到各式不同的食材,更容易達到營養均衡的狀態,所以揪人共食有很多的好處。所以在校園或公司裡可以揪幾個好朋友一起用餐,不一定要自己煮,但是大家可以去買不同的配菜,一起享用,這樣不但可以增進感情,還可以節省餐費。

三要:原型食物真好吃
所謂原型食物(Whole food)是指你「看得出它原來是長什麼樣子的食物」,這些東西並不需要被標示「成份」,例如雞肉、排骨、雞蛋、蔬菜等等。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過度加工的食物,很多時候也會是單一成分的食物,成分是指某樣食物是由甚麼原料組成,類似一道料理是用甚麼材料組合而成。原型食物通常不會添加很多不必要的加工原料,加上這些食物一般來講有比較豐富的營養素、纖維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且熱量密度比較低 (指雖然體積大,但熱量卻相對低),有助於體重的維持,也可避免食入過多不必要的食品添加物。在挑選食物的重要原則,就是盡量不要點看不出食物原本樣子的餐點。

一不要: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
一般大眾最愛的餐廳無非是「吃到飽」餐廳,很多人都會猛吃猛喝,以為這樣才不會「虧本」,殊不知其實有很多人常常拿了很多食物卻吃不完,吃不完就丟掉,相當可惜,也有因為貪便宜猛吃,結果反而吃壞腸胃!現在全球面臨糧食短缺,無論台灣或貧窮國家都有很多人得不到糧食,吃到飽的習慣對環境真的不夠友善。在過度飲食消費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消耗能源、製造二氧化碳,假如我們一年四季都追求享受美食,而且吃得很多,食物南運北送,使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廢氣愈來愈多,導致地球溫室效應,對自己、對全球的人都沒有好處。

建議偶而打打牙祭沒關係,但是如果吃得太多太浪費,甚至讓自己覺得不舒服就不好。到吃到飽餐廳時,可以多吃蔬菜及用蒸煮方式料理的食物,少吃燒烤煎炸類的食物,並注意營養的均衡性,這樣會是一個比較健康,而且對環境友善的一種飲食方式哦!還有,也請在點餐的時候量力而為,吃多少就點多少,盡量不要點太多,如果真的點太多導致剩食的話,也請大家可以打包帶回家,不要浪費糧食。

除了「三要一不要」之外,在購買農產品時,更可以透過購買具有「產銷履歷農產品(TAP)」標章的產品(如下圖所示)。目前農委會所推薦使用的標籤,規定必須要載明於標籤的內容,至少應包括:產銷履歷標章、品名、追溯碼、資訊公開方式、驗證機構名稱。選擇有TAP標章的產品可以幫助我們追本溯源,讓政府能透過檢視與監督產品從產地生產、販售到餐桌的每一步過程,更可讓生產端與加工端因為這項標章更多了一份責任感,生產出負責的安全農產品!而我們自己也能因為追蹤得到生產端的資料,瞭解吃進去的農產品從哪來,吃得更安心、更有保障!

對外食族而言,每天吃原型食物、揪人共食,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因此可先於每月15食物日選擇自然飲食,或與親友分享食物,從一天慢慢變成每天生活的實踐,注重個人健康飲食,並支持國產農產品,選擇有產銷履歷農產品(TAP)標章的農產品,最重要是珍惜食物,不要浪費,也不要過量飲食,對地球環境友善,也形塑個人健康飲食習慣,讓我們隨手做食農,健康跟著來,大家一起加油吧!

 

文 / 食品營養學系 翁瑤棽助理教授
出版 /2019年03月15日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