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能力=國際競爭力? - 靜宜學訊
跳到主要內容區

雙語能力=國際競爭力?

ImgDesc

 

副總統賴清德於2020年表示,推動「雙語國家」有助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此國發會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將從落實政府公開資訊雙語化、培育公務人員英語力等8大策略方向推動,這項藍圖與以往推動的雙語政策不同之處在於這次是為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而非以往以考試為目的;重視提升國人英語力,而非僅有硬體環境的建置;盼帶動全民學習英語的風氣,而非僅僅針對學生端。台灣身為海島國家,國際貿易人才應為基本需求,但目前台灣教育體系下學生之英文能力並無法對接產業需求,因為英文對於臺灣學生而言,只是個考試科目。所以國發會提倡英文在地化,讓英文不再是紙本的考試內容,改變過去死背硬記的讀書方式,而是有能力應用英文於生活溝通及跨域思考上,讓學生真正的融會貫通。

以芬蘭為例,他們的教學方法在早期與台灣相似,重視文法單字,在經教育改革後,重心逐漸轉移為聽和說,以情境式教學為主軸,老師們教的不只是語言本身,而是連結在地文化加深文化認同感,並將文化融入學習當中。再舉新加坡為例,芬蘭與新加坡的差異處在於,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制起初並沒有執行的非常成功,其英文定為官方語言卻未平衡好中文,導致華裔學生之中文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新加坡政府為此對於華語教育曾進行三次大規模改革,為了栽培雙語人才,在指定中學開設雙文化課程,即是以英語教授如數學或自然科學等科目,整合語言及內容,新加坡不斷修訂更有效的教學方向,以保有領先亞洲的競爭力。因為新加坡的雙語教育維持一定競爭力,所以去年香港因動亂,動搖其在亞洲之金融地位,當國際公司尋找第二順位時,新加坡自然而然成為首選,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新加坡為雙語國家,英文為其官方語言。

國發會所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雖立意完善,但真正實施時可能遇到一些困難點,譬如可能會耗時很久才會真正步入軌道,因為只靠老師在學校單方面的教導,其力道是遠遠不足的。個人覺得雙語並不是非要英文不可,雙語的定義不應該只局限於英文,它可以是其他國語言,我們可運用台灣新住民的優勢使外語生活化,使雙語教育事半功倍,因為新二代天生就有雙語和雙文化優勢,是台灣不可多得的前進東南亞的人才,但僅由父母一方提供的母語環境並不足以孩子學習,因為通常學習該國母語不被台灣重視,所以許多新二代長大後仍然對父母的母語一知半解。而新生代真正的優勢應該是對語言及文化強大的好奇心,此項優勢促使他們有學習的動機,這些正是台灣應該培育及留住的人才,如果從教育端加以輔助並加強其語言價值,絕對大大增加台灣之國際商業競爭力。


文 / 國際企業學系  羅芊蒨 老師
出版 / 2020年11月16日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