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與私立最大的差別就是學費,很多人都只要求讀國立大學就好,並不清楚國立大學間的差異,更不懂公私立大學的優缺點,看到成績好的孩子選了不甚理想的學校卻不自知,真是令人心急。
其實,許多國立大學因沒有招生壓力而缺少危機感,因為不需要改變也能生存,反應社會需求的速度自然變慢,而且外界看來聲望很好,若家長沒能仔細比較,便無法幫助孩子做出更好的判斷。
通常,外界對國立大學有兩種迷思,一是資源多、師資知名度高,孩子就會學得好;一是同儕能力強,日後對事業人脈的發展有助益。事實上,許多教授將重心放在研究計畫,對教學的投入很有限。至於社交網絡,比較常見的是畢業後成就較好的,反倒是成績在中後段的人,顯示成績與成就沒有必然關係。反觀私立大學不但運用免學費、獎學金等補助制度來爭取學生,因競爭壓力大還必須隨時因應時代需求進行內部調整,幫助學生成長。
以靜宜為例,由於我們被國際交換學生計畫組織(ISEP) 評選為臺灣唯一會員學校,只要繳靜宜的學費就有機會出國留學,因此許多學生放棄國立大學選擇靜宜。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的英語程度,我們就要求每位大一新生都要參加分級測驗,然後小班教學,還有免費的英語課程輔導學生通過英語檢測。靜宜的英語教學制度的建立完全是以對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來思考,如果僅以公私立與否來評斷辦學的績效,對認真的私校來說實在有失公允。況且,很多私立大學在企業最愛用的人才的排名比國立大學好,可見私校人才培育的多元性和與社會接軌的能量非常強。
大學是銜接社會的重要階段,在考量學費負擔之外,要盡量多比較各大學的特質和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做出更好的抉擇。有心學習的弱勢家庭孩子也不要放棄,各校都有配套措施要把握機會改變人生。
文 / 靜宜大學校長 唐傳藝 採訪整理 / 鄭曉芬
出版 /《靜宜學訊》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