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下的學習思維 - 靜宜學訊

人工智慧下的學習思維

ImgDesc

 

南韓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以1:4敗給AlphaGo,這場「人機對弈」宣告了新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而牛津大學的研究報告更表示未來70%的工作將有可能被機器所取代。

以財務金融為例,華爾街的分析師和交易員比2000年少5萬人,除非你夠頂尖或者有獨家資訊,否則機器所能判讀的資訊和細節遠遠超過理專。況且理專極可能因個人判斷錯誤或投客戶所好,提供給客戶喜歡卻不一定對客戶有利的投資組合。而機器雖能做非常專業的運算,但需要有人擔任機器與人之間的橋樑。因此,理專將可能轉型為幫客戶解讀資料的客服人員,此時,我們要思考的是人的位置在哪裡?學習的新模式是什麼?

行動學習的概念,第一是無邊界學習,網路的知識非常多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第二是社群共學,過去舉辦讀書會,光是提醒、安排便很花時間,現在一個Line便全部解決,而且彼此之間的分享,讓社群關係更緊密;第三是個人化學習,同樣學習一個東西,每個人的方式、進度都不同,行動裝置可以幫你紀錄個人學習歷程。不過,行動科技是工具,如何運用在學習上端看個人的態度。一如坐公車上學時,有些學生背生字,有些學生在看風景,這是一種抉擇,與工具無關,關鍵在於要不要學。

某些家長習慣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對分數十分重視,但傳統學習趕不上社會變遷,必須以素養為主,將學習與考試脫鉤,並融合全人教育,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才能迎頭趕上快速變化的科技時代。

未來的學習方向有二,一是技術導向的專業人員,主要創造自動化,或是精密的模型運算等;一是善於瞭解、溝通,能讓人產生幸福感的服務專員或藝文創作者。前者是研發技術讓機器的效能更強大,後者是運用機器來服務人群。

目前人工智慧尚未能取代人類,但我們必須有自覺,並努力學習如何透過機器提升效能,方能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

 

文 / 校長 唐傳義 採訪整理 / 鄭曉芬  

出版 /《靜宜學訊》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