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AI美麗新世界,你準備好了嗎?

ImgDesc

 

想像─未來世界的想像
想像未來的世界是:「人類不再需要工作,只要飼養寵物與之玩樂,而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打理了人類所有的大小事。」這樣的想像就是人類的美麗新世界?還是一個彩色的恐怖夢魘?

其實,所謂「大人物」- 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 AI)、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已正全面性的改變人類生活,小至個人的食、衣、住、行、育、樂,大至人類群體的經濟活動、社會運作與國家治理。在無可迴避的情況下,面對AI浪潮,人類該如何自我定位,乘風破浪中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這個關鍵議題正考驗著每個人、公司企業及國家社會。或許在AI海嘯 - 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註一)到來之前,人類還有機會可以找到能「與AI共舞」或「與AI同行」的解答。


體認─被AI擊敗才能體認AI的無限可能AlphaGo
2016年3月AlphaGo以4:1戰勝了世界冠軍韓國職業圍棋士李世乭,開始掀起了人們對人機對弈和人工智慧的廣泛討論。人們也真正體悟到,電腦除了速度取勝之外,在廣度與深度也能超越人類。

一年後,AlphaGo的進化版AlphaZero具有更強大的泛化能力,在不需要人類的知識,且完全靠自我對弈的強化學習下,短短三天內從零開始自學了西洋棋、圍棋和日本將軍棋,並輕鬆擊敗當前業內頂尖的 AI 程式,進而登上2018年12月的《科學》雜誌封面。此役立下了人工智慧發展的新里程碑,但也引發人們不同的憂心。AI泛化及自我學習的能力恐將脫離人類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霍金博士(Stephen William Hawking)、Google創辦人謝吉布林(Sergey Brin)都曾公開表達對人工智慧可能帶來威脅的疑慮與擔憂。


自律─AI技術的專業、倫理、道德、自律與法規
當今世界,科技公司主導與掌握了大部分AI的技術發展與應用。如僅單純追求商業利益,AI技術很可能就發展成威脅人類生活的萬能怪獸。因此,許多科技公司也分別提出該公司發展AI準則,例如:谷歌(google)提出了AI的「七要四絕不」原則(註二)。其中「七要」原則是:
一、要對社會有益。
二、要避免製造或加強不平等的偏見。
三、要保證安全性。
四、要對人負責 ,接受合適的人類指導和控制。
五、要結合隱私設計原則。
六、要維持科學卓越的高規格。
七、要可以用於符合原則的使用場景。

「四絕不」原則是Google AI 不用於發展:
一、帶來或可能帶來傷害的技術。
二、武器或其他旨在給人們造成傷害的技術。
三、收集或使用資訊用於監控並違反國際規範的科技。
四、違反廣泛接受的國際法與人權原則的科技。

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人類科技,但也造就出了原子彈。在法規訂定永遠趕不上AI技術發展的窘境下,唯有先進科技的掌握者的自我克制,AI發展帶給人類的才會是利多於弊。
 

共處─「與AI共舞」或「與AI同行」

就個人的角度又該如何來面對AI?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善用AI所可以帶來的一切便利,例如:個人化推薦(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讓我們節省購物時及取得資訊上的繁瑣;智慧助理(smart assistant)協助我們規劃管理日常作息活動並能快速解答問題;機器人(Robot)打理了我們所不想從事的繁雜工作;自駕車(Unmanned Vehicle)解放了我們通勤往來時的精力;智慧穿戴式裝置(Smart wearable device)結合智慧醫學(smart health)則能提升個人的身體健康。在學習上,可結合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 及學習歷程追蹤(Learning history Tracking)等技術來提升學習成效。在工作上,則可透過工業4.0的工業機器人(industrial robot )及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技術來提升產能及商品個人化。

機械手臂在擁抱AI便利的同時,也不忘要隨時檢視自己的工作類型或內容是否可能被AI所全面取代。如果你的工作不需要真正接觸實物或操作(如:客服人員)、工作包含單純的內容分析(如:醫療診斷人員)、執行工作時僅需依據清楚界定的正式規則 (如:報稅員)、工作內容能在虛擬情境中模擬或執行 (如:駕駛教練)或工作內容為進行量化分析(如:理財專員)等。不久的將來,你的工作就極可能會消失。

圖片來源:"AiR Pier 9 2015_Robot Live Control" by madeline.ganno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 2.0

正念─保持與惡更遠的距離
 以社會群體的角度看待AI ,AI正帶給人類生活上的舒適與便利,也不斷創造令人驚豔的可能性。活用 AI 的技巧高低,將決定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高低。此「AI 落差」也可能使得AI成為歐威爾式(Orwellian)財團、社會或國家的幫兇。例如:財團透過消費行為預測(Consumer Behavior Prediction)、情緒分析(Sentimental Analysis)來操控消費者購物行為;國家機器透過生物辨識(Biometrics)、人臉辨識(Facial recognition)、步態分析(Gait Analysis)、GIS及微定位(GIS and Micropositioning)等AI及大數據技術,進行輿情監控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投票行為預測(Voting behavior prediction)及預測性警務(Predictive policing)等不利於民主及自由發展的作為。因此,我們更需要竭力避免、全力監督。

AI人臉圖片來源 https://thefwa.com/cases/ava-sessions-t64

 

 

 

 

初心
人類永遠追求著美麗新世界,為了更好的生活與更快樂的人生。

最後,再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及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但其實故事背後是:機器人為了不想讓人類有閒餘時間來弄壞機器,所以才允許人類飼養寵物,而且寵物也都是機器做的。會心一笑之餘,也需警惕在心。

 

文 / 資訊管理學系 葉介山老師
攝影 / 程慕淘、楊凱全
圖片 / "AlphaGo" by Prachatai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出版 / 2019年5月23日

 

註一、科技奇異點:根據科技發展史總結出的觀點,認為未來將要發生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科技發展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極大而接近於無限的進步。當此轉捩點來臨的時候,舊的社會模式將一去不復返,新的規則開始主宰這個世界。而後人類時代的智慧型和科技我們根本無法理解,就像金魚無法理解人類的文明一樣。(維基百科) 
註二、AI at Google: our principles, https://www.blog.google/technology/ai/ai-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