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指人類聚居村落周遭的山、河、草原、平原等自然棲地,是含括人類社區、森林、農業耕地等不同類型環境的鑲嵌型地景,除提供人類農業生產所需外,更可提供野生動物生存所需的多樣化棲地。
里山倡議是2010年10月於日本名古屋舉辦之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提議「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主張促進符合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的活動,願景在於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建立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透過永續的自然資源管理和使用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妥善維持,讓現今以及未來的人類都可以穩定地享受各種從自然中獲得的惠益。
里山倡議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推動的重要保育行動,全球已有172個組織加入,共同推動里山保育工作。台灣雖非正式簽約國,但在相關單位努力下,亦有貢寮水梯田及花蓮石梯坪原住民梯田復育等一共七個計劃,被列入里山倡議成功案例當中。
里山環境為過去傳統農業生產之區塊,藉由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友善耕作與有限度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生產人類所需要的食物等資源,里山精神不只是宣導環保的理念,而是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態度、人對自然環境的管理及合理的運用,期望能透過農林漁牧等生產地景的經營,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永續性之目標。
現今食安問題頻傳,源自於耕作方式追求大面積、大產量、高價格的耕作方式,致使食物的生產脫離大自然的規律,甚至因為不當的耕種模式,大量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造成大自然與生物的傷害。而里山保育在農作生產方面之核心觀念即在於,與大然和諧共處,減少耕作過程中不適宜的作為,採用環境友善的方式,在進行農作生產的同時,亦能達到生物多樣性的維護,並生產健康的蔬果等農作,提供安全無虞的食物。這種安全的食物生產模式,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的生產方式,在耕作的過程中,不會對自然造成負擔,不會對生物造成生存上的危害,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限且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與里山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念不謀而合。
目前世界保育工作的潮流趨勢為以整體棲地或生物多樣性保育為目標,因此符合里山精神的淺山地區及潮間帶近海環境,成為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點關注區域。台灣有許多瀕臨滅絕和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就位處里山之中,但這些野生動物棲息的地區卻尚未成為里山保育工作的推動區域,因此面臨人類經濟活動的嚴重干擾與威脅,這些野生動物都是台灣生物多樣性上寶貴的資產,卻也因為棲息環境與人類過於接近而遭受到更為嚴重的生存威脅。透過里山倡議的模式推廣,對台灣淺山地區的瀕臨滅絕物種的保育,可以有釜底抽薪之效。
食農教育的重要性
食安問題頻傳,吃的安全已成為台灣全民關注的議題,如何推動安全飲食觀念,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而食農教育則是推廣食安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最佳方式。
食農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的過程,民眾經由與食物、飲食工作者、動植物、農民、自然環境和相關行動者互動之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食農教育強調「親手做」,透過親自參與完整的農事生產、處理、烹調,發展出簡單的耕食能力,進而培養民眾了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並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食農教育也是最佳的環境教育之一,因為關注食物的在地生產與使用,與碳排放、碳足跡、氣候變遷、農業耕作對環境的改變與農業生產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環境議題息息相關。食育民眾透過學習過程,進而認同某些友善環境的「里山」概念,最後學會思考如何解決食物安全與環境保護的問題。
如何推動食農教育與里山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結合
食農教育重視的是「體驗式」教學,里山保育最佳的推動模式亦為親近土地,透過親身體驗認識淺山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從身體的接觸和各種官能性的感受,建立人與土地間的親密關係並認知友善環境的重要性。
因此,可透過工作坊、講座、實作體驗活動、影片欣賞等各式不同類型之課程活動,以淺山及近海潮間帶生態環境為主體,緊扣里山、里海保育的主題,讓參與的民眾了解人類生活與環境保護間不可分割的緊密關聯性,進而建立正確的環境意識與保育態度,培養其對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保育的正確觀念,成為具有環境觀的地球公民。
在課程活動中,應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態度、人對自然環境的管理及合理的運用。以「生態人文」、「生產(友善耕作)」、「生活(永續食物)」三大主軸來設計符合在地特色的課程活動,讓參與的民眾得以從中學習到如何將生活、生產、生態做結合,並且將其具體落實於生活當中,尋求人與土地自然得以和諧共存的方式,以友善耕作的方式,獲得生活所需的資源,並對快速流失的自然棲地與生物多樣性有所幫助。
以里山倡議為主軸,將食農教育、食安議題、環境友善耕作、生物多樣性保育等議題,做一完美的連結,透過系列教育課程及體驗活動的規劃及執行,可以讓民眾擁有完善的理念,並培養正確的生活飲食習慣,達到教育目標。
文 / 生態人文學系 陳德治老師
出版 / 2019年03月21日